“當一種互聯網軟件以趨近于零的生產成本和同樣趨近于零的流通成本抵達海量用戶的時候,它的價格自然也可以趨近于零”。
免費理論在前幾年甚成了互聯網的法則,以小米和360模式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創新企業中,免費模式也依舊是基礎。
但是從2016年期,“內容經濟”“知識經濟”卻正逐步向付費發展,而且發展比較不錯的都是“付費”類型。比如“羅輯思維”的“得到”、喜馬拉雅、分答等等。
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前幾年移動互聯網以搶占市場為主,而隨著資訊的大爆炸,內容為核心(比如視頻、音樂和文字等)的平臺,只有用戶付費模式才能較好的平衡內容產出質量和用戶之間的長期利益關系。畢竟免費的垃圾信息已經太多了。
而隨著內容經濟崛起的是“IP”概念,80后首富麒誠就憑借大量收購“IP”暴富,而“IP”的大產出方就是“內容創造者”。同一內容IP下,有多種變現手段,包括廣告、收費、電影、動漫、電商、游戲等。僅僅微信公眾號自愿的打賞,就養活了多少內容創造者,而這個市場還沒有完全開發。
那么國內大家對付費是否認可呢?根據騰訊的調查顯示,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認可,雖然比例看起來不大,但是要考慮中國的人口基數啊。畢竟每個人都做過這樣一個夢:國內每人給我一塊錢,我就是億萬富翁。
一個內容創造者的平臺,初級的就是選擇微信公眾號,但是微信公眾的收入來源只有打賞功能,而且與粉絲的深度溝通后交流不多??赡懿糠秩藭x擇自建一個微商城,但是也僅僅實現了電商功能,滿足不了會員、交流等的需求。
以羅輯思維為例,雖然微信公眾進行賣書,但是有效的手段的就是自建一個“得到”APP,結果一年盈利超2億元!
而一款契合內容創造者的APP,隨著APP開發技術的發展,其成本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那么難。
以應用公園為代表的APP在線制作平臺,將常見的APP功能開發出來后,放置在平臺上,不懂編程的人僅需把需要的功能挑選出來,自己組合搭配就可以快速自建APP。上百個功能控件,企業品牌展示、電商、同城、交友聊天、新聞資訊等都可以自由搭配。
利用應用公園制作手機APP,已經列入9年級義務教育的教材,成為學生的必修課,你還認為制作APP很難嗎?
當網絡上的內容漸漸乏味時,大家對高質內容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大流量和性價比的商業模式正在成為傳統,野蠻已經為了過去,品質才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