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即將結束,移動互聯網無疑是全年的主角,2017年的年度關鍵詞就是“共享”,借助手機APP,各類共享經濟風起云涌。在過去的一年中,移動互聯網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從內容,流量,平臺這四大部分進行剖析,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希望大家可以總結一些移動互聯網創業項目的趨勢會在哪里,有一個總體的方向。
一、內容方面
1、隨著各類賬號的出現,新媒體內容爆炸式增值,用戶喜新厭舊,做內容更要耐住寂寞。公眾號整體的打開率已經下滑到4%左右,閱讀量的整體下滑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但是以“夜聽”為例,極其樸素的排版,但是內容確實經過精細化加工,粉絲從0到10萬用了一年,但是從10萬到1000萬同樣只需一年。
2、傳統專業媒體人加入新媒體領域,爆炸性傳播的內容與去年相比大部分都是出自專業人之手,某種程度上,《腦梗,心梗的先兆和預防!短短一篇文價值千萬》這種類型的文章,你爸媽給你的幾率也會大幅下降。
3、自媒體要么走平臺化,要么矩陣化路線。
平臺化可以參考Papi醬做的 papituibe、羅振宇的《得到》APP。
矩陣化就是多賬號并存,可以參考視覺志。在流量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多賬號去跑馬圈地,終形成粉絲矩陣,抗風險能力強,但是互相導流的形式對客戶的吸引力在降低。
二、流量
與移動互聯網剛開始時候不同,現在流量的獲取成本不斷攀高,對各類營銷手段的監管加強。類似于星座匿名,左右腦這些小程序迅速被封,騰訊對裂變傳播的態度一直很模糊。
從營收的角度可以理解,要是大家都這么大規模獲取極低價格流量,那誰還去投廣點通呢?
而且,從12月份開始,騰訊對個人營銷號的打擊越來越嚴重,注冊個人號、發送朋友圈的限制越來越多。
想要獲取便宜的社交流量,當然就必須抱緊騰訊的大腿,比如近火熱的“拼多多”,商業的核心就是拼團,而拼圖本身就屬于裂變傳播的一種,騰訊怎么就不封殺拼多多的鏈接呢?
三、平臺
1、手機APP
現在,通過應用公園APP在線制作平臺,不需要任何的編程技術,自己就可以輕松制作多種類型的手機APP,而且應用公園還有上百套開發成熟的原生APP模板,可以直接使用。APP的開發成本大幅度降低,中小企業及個人都可以支付的起。
制作門檻、資金成本的降低,再加上線量費用的增高,讓不少人選擇了自建手機APP。比如羅振宇的《得到》、奢瑞小黑裙、毒舌電影等等。
2、今日頭條強勢上位
今日頭條依據算法搭建的信息流形式的新聞APP,打破了雙微格局。更垂直的內容,前期不需要粉絲,依靠內容就可以輕松獲得比較高的閱讀量。很多垂直類型的小號,特別是1萬粉絲一下的,都在加速向頭條集中。
3、小程序
從驚奇到失望再到不斷給人希望,正如公眾號一樣,騰訊在流量與裂變傳播見的曖昧態度,讓人不得不掉以輕心,畢竟,被封掉的知名小程序太多了。
4、“看一看” 和 “搜一搜”
作為一個與百度競爭、一個與頭條競爭的功能,閱讀體驗一般,在流量上也非常雞肋。